景點分類: | 全部 森林公園 海島海岸 草原草甸 沙漠戈壁 冰川雪域 濕地湖河 名山奇峰 自然保護區 野生動物園 主題公園 名勝古跡 歷史遺產 民族風情 度假療養 園林老宅 陵園古墓 古鎮村落 博物館 考古遺跡 城市風光 名人故里 宮殿樓閣 道教福地 宗教旅游 地質奇觀 探索體驗 農業觀光 工業旅游 植物園 郵輪游艇 |
---|---|
所在地區: |
煙臺福建會館又稱天后行宮,始建于1884年(清光緒十年),落成于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是我國北方僅存的具有閩南風格的天后宮。整個會館由山門、大殿、后殿、戲樓和兩廂五部分組成,占地3500平方米。1958年,被辟為煙臺市博物館,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島縣城的至高點,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為防海上倭寇入侵,在山東建烽火臺,故而得名。現在來島的游人習慣叫它鷹山,因為山頂雕塑了一只雄鷹,遙遙望去,栩栩如生,展翅欲飛。烽山次峰建有鳥展館,館內陳列長島各種鳥類標本200多件,近年來,該館還飼養了鷹、天鵝等,還有300多條毒蛇供游人觀賞。烽山是我國候鳥南北遷徙的天然“旅站”,其中有國家一、二級保護的鳥類40多種,中日兩國候鳥保護協定的227種鳥類,長島即有156種。
山東省長島縣擋浪島(也有稱釣魚島),是山東省長島縣的無居民島之一,其島陸面積0.13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860余米,最高海拔36米。它北眺長山國際水道和高山、砣磯等列島,東靠珍珠門水道和九丈崖、月牙灣風景區,西臨寶塔門水道和寶塔礁、龍爪山風景區,南依廟島塘、螳螂島和廟島顯應宮。登臨其上,環顧四野,真可謂滿目皆是景,處處山水畫。它是大自然鑲嵌在渤海海峽上的一顆明珠。
大基山海拔478米,自山谷至山頂分布歷代摩崖刻石24處。北魏光州刺史、著名書法家鄭道昭于公元512年在此山留下寶貴題刻12處,均刻在山內險峻的摩崖之上,主要刻石有《登大基山詩》、《中明之壇》等,同云峰山鄭道昭刻石成一體,同為國際書法旅游專線,每年接待日本書法團體約600人次,1998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東煙臺開發區磁山,中國歷史文化名山。先秦牟子國立國于此,秦始皇三次登臨封祭陰主,漢武帝東巡求仙問藥,千百年來,這片沃土孕育了無數建功于人類與歷史的名士英才。 磁山自然風光秀麗,以溫泉、奇石、神洞、林海、飛瀑而著名。磁山地質資源豐富,怪石嶙峋,千奇百怪。更有舉世罕見的巨大隕石,俗稱星石,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仙人洞可容納百余人,洞內涼爽濕潤,清泉長年不息。
長島歷史博物館落址在南長山島黃山腳下,是一座古樸典雅的仿古園林建筑。館內展出的文物有舊石器時期的打制石器,新石器時期的彩陶,商周青銅器,漢代的漆器、唐代三彩,宋代瓷器以及明清文物等。長島歷史博物館落址在南長山島黃山腳下,是一座古樸典雅的仿古園林建筑。這座深幽靜穆的古式建筑群。
山東省蓬萊縣的丹崖山頂上有個蓬萊閣,其西側有座避風亭,始建于明朝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當初建這個亭主要是為了觀看海市蜃樓,所以又叫“海市亭”。避風亭是一座非常奇特的建筑物。它坐南朝北,面對蒼茫大海,立于陡峭的懸崖絕壁之上,三面沒有窗戶,而面對大海的北面門窗卻全敞著。但是不管外面刮什么風,風力有多大,在亭內只聞“風聲滿樓”,卻絲毫感覺不到有風。
屬省級旅游度假區的煙臺養馬島,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相傳秦始皇東巡途經此地,見島上水草豐美,便傳旨在此飼養戰馬,并封為“皇家養馬島”,島由此得名。島上有秀麗的風景,宜人的氣候,分明的四季,藍天碧海銀沙灘,是旅游度假勝地。島上共有大型賓館、飯店40余座,旅游景點14處,年均接待游客80多萬人次。 島上人文及自然景觀豐富,其中尤以賽馬場、西游記宮等為佳。
長島又稱廟島群島,位于膠東和遼東半島之間,黃海、渤海交匯處,南臨蓬萊,北倚大連,西靠京津,東與韓國、日本隔海相望。是山東省唯一的海島縣,由32個島嶼組成,其中以南、北長山兩島為主島,并以大橋相連接。島陸總面積56平方公里,海域面積8700平方公里,2011年5月公布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縣常住人口4.40萬人。九十年代初,通過“耕海牧漁”發展戰略,成為全國較早的小康縣。
位于海水浴場東側海中,西與蓬萊遙遙相望的八仙渡海口,是根據八仙過海神話傳說填海新建的景區,填海面積3.3萬平方米,如果從空中俯視恰似丫腰葫蘆一般。游龍起伏脊的南部外墻,龍首位于正門兩側,墻體內側嵌有諸神如甲子神、日游神、夜游神及生肖圖案等漢白玉浮雕70余方。景區內建有民族風格古典式建筑的大型八仙過海漢白玉照壁、流軒、挹清軒、八仙祠、三星殿、財神殿、放鶴亭、環形步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