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花山巖畫,左江花山巖畫外文名稱Zuojiang Huashan Rock Art Cultural Landscape地理位置崇左市寧明,江州區,龍州縣,扶綏縣左江及明江沿岸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占地面積6621公頃景點級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著名景點花山歷 史1800—2500年。
圖像內容
動物圖像主要是狗,皆側向,作小跑狀。器物圖像主要有刀、劍、銅鼓、銅羊角鈕鐘。刀、劍一般佩帶在正身人腰部。銅鼓數量多, 只畫出鼓面, 有的鼓面中心有芒,個別鼓面側邊有耳。這些圖像在畫面上交錯并存,組合成一個個單元,排滿整幅畫面。典型的組合是:以一個高大魁偉、身佩刀劍的正身人為中心,腳下有一狗,胯下或身旁置一面或數面銅鼓,四周或左右兩側有眾多的形體矮小的側身人。這些畫面可能是一場祭祀活動儀式的記錄,是巫術文化的遺跡。 巖畫由于長期暴露,許多畫像顏色逐漸減褪,模糊不清,有的畫壁已崩落,現正在研究保護措施。
巖畫簡介
花山巖畫是國內外規模最大的古代巖畫之一,其融整體(左江巖畫)的規模宏大、單體(自身)的氣勢雄偉、個體人物(巖畫中)體形碩大之“三大”特征于一體,從而形成的雄闊氣勢為其他巖畫所不能比擬;花山巖畫的圖像大多采取平面塑造即投影單色平涂的創作方法,用特制的軟筆在巖壁上涂抹圖像輪廓,形成“剪影”般的藝術效果,造就了花山巖畫粗獷的外貌及活躍的動感,具有極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壯民族先民繪畫藝術的不朽杰作及傳承基礎。
考古記載
而關于花山巖畫的內容,又是另外一個不解之謎,是專家們研究的又一個重點。由于花山巖畫歷史久遠,又缺少相關文獻記載。專家們只能就巖畫的畫面和出土的文物進行分析研究。專家們有的認為這是描述駱越人抗擊外敵入侵戰爭勝利的慶祝場面;有的認為是駱越人祈求上天保佑其兵強馬壯、社會繁榮的愿望;有的則認為巖畫是駱越人用來鎮河妖,祈求風調雨順的意愿......各種觀點說法不一,至今還沒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以花山巖畫為中心的左江流域巖畫長廊,以其巖畫地點分布之廣,作畫難度之大,畫面之雄偉壯觀,都是國內外所罕見,具有很強的藝術內涵和重要的考古科研價值。從巖畫中,我們不僅看到壯族先民古駱越人的繪畫藝術成就,同時還感受到了古代壯族社會生活內容的豐富和勤勞、勇敢、奮斗的民族精神。
地理環境
主題內容
相比對“為何作畫”漫無邊際的猜測,對于繪畫內容的研究,因為有著直觀的畫面作為依據,就顯得有的放矢得多。
專家考證
明江東岸的花山巖畫繪制在臨江絕壁上,整個畫面長200多米,高約40米,有畫像1800多個,包括人、馬、狗、刀、劍、銅鼓和羊角鈕鐘等,以人像居多,共有1300多個。巖畫人像有正面和側面之分,正面人像高大,皆雙腿叉開彎膝而立,雙臂高舉,神情瀟灑。巖畫中的中心人物居于畫的中央,身材魁梧,頭戴虎冠,身佩長劍,威風凜凜,是隊伍中的首領。一般的頭領也是體魄健壯,剽悍異常,與眾不同,突出于群體之中。側身人像數量眾多,有的頭戴飾物,有的赤身裸體,有男有女,動作剛健有力。眾多的體形較小的人物簇擁在身形高大的“首領”周圍,形成眾星捧月的構圖。遠看,巖壁上一片赤紅如血,近看畫像密密麻麻,整幅畫面把許多元素混雜在一起,喧鬧而熱烈。
主題形式
雖然畫面上只有一種顏色,人物也僅僅是用線條勾勒出大致的輪廓,但浩大的場面形成奔放、豪邁的氣氛,令觀者產生熱烈、宏大、莊嚴的觀感。在畫面之中,人物或手執刀劍,皆蹲身曲臂,作蛙形起舞,銅鼓、鐘、太陽、船、狗等形象穿插其間。仰視巖畫,一幅壯麗的畫卷展現眼前:銅鼓聲聲,人歡馬跳,群情激奮,歡聲雷動。一個個赭紅色人像組成的畫面,既像莊嚴隆重的祭祀場面,還像鋼筋鐵骨的兵馬陣,又像先民們狩獵歸來的豐收歡樂圖……
主題研究
不管畫面具體描述了哪一個場景,它都實實在在地反映了古駱越人的生活場景,表達了人們對英雄的崇敬和對力量的歌頌,以及祈望人畜興旺、風調雨順的美好心愿。
理論依據
有一種理論認為,巖畫是駱越民族首領用以顯示統治力量,宣揚自己文治武功的。據考證,兩漢時期,今崇左、寧明、龍州、扶綏等地分散著駱越民族的多個部落,其中寧明當地這個部落勢力較為龐大。專家認為,當時花山部落大首領聯合其他小部落結成聯盟,而巖畫就是記錄當時部落會盟的繪畫。左江流域上百公里的石山壁都發現了零星的巖畫,跟花山巖畫相比,其他巖畫規模較小,但畫中的人形大同小異,由此可以推測,巖畫的分布顯示了這個部落聯盟的范圍,同時也象征了各個大小部落頭人的權力。
除此之外,專家們還提出了“誓師”、“慶功”、“鎮水”等多種理論,盡管每一種理論都能自圓其說,但因為沒有任何確切史料加以佐證,只能認為是一種假說。
發掘地區
廣西左江流域的寧明、龍州、崇左、扶綏、大新、天等、憑祥等縣市的沿江地區都分布有崖壁畫,共79處,這些崖壁畫多集中在江河轉彎處寬大、平整、垂直壁上,陸地石壁和洞穴也有少量分布,花山崖壁畫是其中規模最大的,全幅畫長135米,高44米,分布在寧明縣明江耀達河段的花山崖壁上,畫有朱紅色人物1300多個;最大的高達3米,最小的僅0.3米,間有少量獸類和器具,規模宏大,內容十分豐富。所畫人物有雙腳“八字”蹲、兩手上舉和雙腳下彎、兩臂前撐等姿態。每組畫中,常見一高大的人位于人群中央,腰佩刀劍,旁邊有銅鼓、狗和馬等形象,似是作戰會師、慶祝大會或集體娛樂等場面。據專家考證,這些崖壁畫繪制于戰國早期至東漢之間,是壯族先民通過圖騰崇拜以祈求五谷豐登、人丁興旺,其線條粗擴,造型古樸,歷經數千年風雨侵蝕,依然清晰可見,不僅在廣西,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
相關傳說
傳說太過神奇,除了為花山巖畫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之外,并不能解釋巖畫的真正源起。關于這些畫的來歷,也是眾多學者力圖解開的一個謎。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幾代研究人員提出了多種“假說”。
繪畫之謎
令人稱奇的是,經歷了如此久遠年代的風吹日曬雨淋,壁畫的顏色仍然非常鮮艷,不知先民們是用什么顏料作畫的?在如斧劈刀削般、高聳險峻的崖壁上,這些圖像又是怎么畫上去的?“是誰揮得筆如椽,乾坤寫此大詩篇”;“鬼斧神工輸技巧,風吹雨打猶鮮妍”——這是古人對花山巖畫的感嘆,也提出了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兩個疑問。
直到今天,也沒有人知道他們究竟是怎么做到的。難道是古駱越人的巫師真有通神的靈感,從中得到某種神秘的啟示?還是當時的人們已掌握了高超的技術,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科技難關?似乎哪一種猜測都令人難以置信。
奇跡
數千年不變色的顏料配方,或許可以理解為古人偶然得到的,畢竟這還在經驗和常識的范疇內。而他們如何“飛上”半空,在高達40多米的巖壁上畫下巖畫,則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發出“懸崖峭壁費登攀,潑墨涂朱更覺難”的感嘆。
總結繪畫方式
這些圖像在崖壁上錯綜呈現,組成一幅幅完整的圖畫——典型的組合是一個高大魁偉、身佩刀劍的正身人像居中,腳下有狗,身旁有銅鼓,四周有眾多動作一致的側身人像。整個場面布局規整,疏密相間,動感十足,極像一場莊嚴又歡快的祭祀活動。這些色彩鮮艷、不斷重復的畫面,與山崖、河流和臺地共同構成了神秘而震撼的文化景觀,被稱為“崖壁畫的自然展覽宮”、“斷崖上的敦煌”。
文物保護
1988年,花山巖畫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以花山巖畫為中心的花山風景區被定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4年11月,花山巖畫以 文化、自然“雙遺產”的形式,被列入國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2006年12月,花山巖畫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重設目錄。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國家文物局已確定將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列入2016年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2015年初,我國將向世界遺產中心秘書處遞交完整的申報材料,并接受遺產評估專家到花山巖畫現場考察評估。2016年7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召開的第40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世界遺產大會),審議并通過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項目。該項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填補了中國巖畫類世界遺產名錄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