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位于長江三角洲的南緣,古稱震澤、具區,又名五湖、笠澤,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界北緯30°55'40"~31°32'58"和東經119°52'32"~120°36'10"之間,橫跨江、浙兩省,北臨無錫,南瀕湖州,西依宜興,東近蘇州。
線路分類: [濕地湖河]
景點地點: 國內 江蘇省 無錫市
本站推薦:
中文名稱太湖外文名稱Taihu Lake別名太滆、震澤、五湖所屬地區中國華東地理位置江蘇省南部、長江中下游面積2445㎞2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所屬水系長江水系所屬國家中國適宜游玩季節3月-5月和9月-10月建議游玩時長2天開放時間7:00-17:30。
形成演變
形成原因
在距今2萬至1.5萬年的第四紀更新世末玉木冰期時,海水東退,古太湖海灣消亡,太湖地區與東海陸架相連,成為廣袤的古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平原植被為溫帶草原或疏林草原。全新世中期(距今7500-2500年),隨著氣候轉暖,海面回升到今海平面附近。由于長江和錢塘江沙嘴的形成,太湖平原成為大型集水洼地。西部山區原向東北注入長江的荊溪和東流入海的苕溪等,因河流下游被淹,比降減少,入海河道宣泄不暢,河泥沙淤積嚴重,而改道匯集于這碟形洼地中。海潮倒灌及平原地下水位抬升,致使低洼地積水沼澤化,形成分散的小型湖泊群。各個小湖泊面積逐漸擴大而匯成大湖。加上后來東岸出湖河道漸趨淤塞,湖水蓄積量的增加及湖中風浪潮流對湖岸的侵蝕,湖面面積進一步大,遂成現今的太湖。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最新研究成果:確定石湖石棍為隕石,太湖為隕石沖擊坑。沖擊濺射物是指沖擊成坑作用中被拋射到空中再濺落在沖擊坑及其周邊地區的受沖擊而變質的陸源物質。太湖沖擊濺射物主要分布在石湖和太湖湖底較硬的黃土層之上的淤泥層中,說明太湖沖擊坑建設物形成于全新世一萬年之后。
境域變化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太湖及其周圍湖群,因圍湖種植和圍湖養殖,湖泊面積減少13.6%,消失或基本消失的湖蕩有165個,合計面積161平方公里。其中以太湖、隔湖最為突出,太湖西北的馬跡山島因圍湖造田已與陸地相連。隔湖的北、東、南面因加速圍湖,使原有湖面大為縮小。
流域特征
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
太湖西和西南側為丘陵山地,東側以平原及水網為主。
氣候
太湖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濕潤,屬季風氣候,夏季受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行東南風,溫和多雨;冬季受北方高壓氣團控制,盛行偏北風,寒冷干燥。年平均氣溫為16.0℃-18.0℃,年降水量1100-1150mm。
水系組成
湖區概況
太湖湖水面積2338㎞2,湖面形儀西突的新月,西南部湖岸平滑呈圓弧形,東北部湖岸曲折多湖灣、山甲角。湖泊長68公里,最大寬度56公里。因泥沙淤積和人工圍墾,一些島嶼分別與東、西庭山連體,近岸的則與湖岸相連成半島,現尚存大小島嶼48座,以西洞庭山面積最大,為75㎞2。
上游水系
各水系之間的南北向分洪、引江、通航調度河道,江南運河與南河、南溪河之間有丹金溧漕河、趙村河、孟津河、武宜漕河等。洮滆湖與江南運河之間有新鶴溪河、錫溧漕河等。
下游水系
湖西沿江水系以江南運河常鎮段為干河,向北排水入江,面積1900㎞2。主要河道有九曲河、新孟河、德勝河、澡港河、桃花港、利港等。江南運河原起鎮江京,隔長江與瓜洲里運河相望,1958年改道由諫壁通江,與對江六圩里運河相望。自諫壁西接凌塘河(上承凌塘水庫),南通香草河、丹金溧漕河、扁擔河、武宜運河,繞太湖東緣經平望入浙江省。在江蘇境內又稱京杭運河蘇南段,長218公里。其中鎮江至常州段,匯集湖西部分來水北流入江,或引長江水補充湖西水源。運河入江于1978年建成諫壁抽水站,排灌能力120立方米每秒。
水文特征
流量
太湖平均年出湖徑流量為75億立方米,蓄水量為44億立方米。
水位
平均水深1. 9米,蓄水量44.3億立方米。每年4月春雨增加,水位上升,至7、 8月水位最高,9月后水位開始下降,11、12月進入枯水期,次年1、2月水位最低。歷年最高水位為4. 62米(瓜徑1954年8月25日),歷年最低水位2. 17米(瓜徑1956年2月29日)。
水溫
太湖年平均水溫17.1℃ ,1月平均水溫4℃, 7月平均水溫25℃。常年僅在湖灣或背風岸可見1-2厘米厚的薄冰,僅特寒的年份全湖才會結冰,在近65年中,全湖封凍僅10次。
生態環境
污染情況
由于水質退化,太湖的營養化程度加重,經常發生綠色“水華”。從湖內氮、磷的營養成分分析,其指標均在中一富營養和富營養化水平。1960年總氮值僅為0. 23毫克/升,1980年為0.85毫克/升,而1987年已達1.43毫克/升,1987年為1980年的1.6倍,為1960年的6.23倍;總磷值1981年為0.02毫克/升,1987年為0.046毫克/升,1987年為1981年的2.3倍。以氮、磷指標評價,太湖的中一富營養化和富營養化的面積已占太湖總面積的90%以上。無錫市太湖沿岸由于富營養化程度較高,近幾年來夏季經常有蘭藻滋生,嚴重影響水質。
污染防治
江蘇省到2011年已完成太湖防治工程1050個。根據國家防治太湖的總體方案及江蘇省制訂的實施方案,到2020年,江蘇共要實施近1800個太湖防治項目。江蘇省到2011年已完成總數的65.6%。經過綜合治理,太湖主要污染指標都有明顯下降,但總氮指標現在為2.74毫克每升,離國家要求的2毫克每升還有不小距離。太湖仍存在突發性水污染的風險。
水利工程
灌溉工程
民國時期,除繼續拓浚通江河港,江興建水閘(1936年建白茆五孔鋼筋混凝土水閘),支河筑壩設涵外,開始發展機電動力提水灌溉。早在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無錫西鄉就出現煤油機帶動龍骨水車提水灌溉。民國4年(1915年),開始用國產柴油機帶動龍骨水車提水。民國9年以后,開始采用柴油機帶水泵提水,并出現了業主經營流動機船包田戽水。民國13年,震華電廠在武進興辦電力灌溉站,受益2000畝。
太湖
民國14年蘇州電廠供電,開始用流動電灌機船在吳縣灌田2萬畝。民國20年,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成立模范灌溉管理局,管理局下設武錫區辦事處,從事武進、無錫一帶電力灌溉建設,并在吳江龐山湖設龐山試驗場,于民國23~25年建設3座固定灌排站,裝機10臺套,設計流量2.67立方米每秒,灌田8600畝。1949年,機電灌排動力發展到4.56萬千瓦(其中柴油機4.23萬千瓦),灌排面積227萬畝(其中機械灌排面積211萬畝)。太湖、陽澄湖、淀山湖周圍有40萬畝用電力及風車提水灌溉,其余都用人力、畜力水車提水。60年代末,蘇州地區發展“雙三制”(雙季稻三熟制),帶來泡田灌峰集中、用水量增大的新情況,原有灌區面積大,渠道長,送水不及時,不能滿足灌溉需要。1973年蘇州地區水利局在昆山縣試點,總結出雙三制水稻灌區的規模,一般以一千畝左右的耕地、一個大隊(村)范圍、一千米長度左右的渠道、一小時內灌水到田為宜。此后,全地區對面積偏大、站址不當、用水不及時的灌區進行調整。到1979年,蘇州地區機電灌區調整為3455處、面積524萬畝,其中2000畝以上的灌區,由原來占總數的39.1%下降為3.4%,500-2000畝的灌區由57.4%上升到65.7%,500畝以下的灌區由3.5%上升為31.9%。
太湖
1980年,水電部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提出《太湖流域綜合規劃報告》,認為全流域有1053萬畝耕地灌溉水源不足,其中除浙西濱湖和杭嘉湖地區外,江蘇境內湖西引江、澄錫運河、望虞河、湖西濱湖、淀泖濱湖五個灌區517萬畝(內水田414萬畝)農田缺水。供水工程以1971年為設計典型年(保證率94%)需補水34.7億立方米;以1978年為校核典型年(保證率約98.3%),按80%供水,需補水59億立方米。由湖西引江系統、錫澄運河引江系統、望虞河引江系統引長江水灌溉并進入太湖向其他灌區供水;湖西地區需設330立方米每秒抽水站(除已建諫壁站外,在九曲河、小河、得勝河各建60立方米每秒抽水站),望虞河設100立方米每秒抽水站,澄錫運河需增建鰣魚港閘。1987年,省水利勘測設計院提出《江蘇省長江流域區域性防洪排澇灌溉規劃意見(初稿)》,認為1978年現狀缺水29億立方米,湖西區需結合沿江排澇站抽引江水330立方米每秒(新溝河、鰣魚港或白屈港各半),并建控制線利用洮滆湖蓄水。湖東區充分利用沿江河道自引外,需結合陽澄片擬建排澇站抽引江水120立方米每秒。
蓄水工程
老石坎水庫:老石坎水庫位于安吉縣西苕溪,集雨面積272㎞2。
無錫黿頭渚
于1958年8月動工,1970年3月建成。合溪水庫:工程項目于2005年6月經國家發改委立項審批。壩址位于長興縣合溪澗上,諸道崗水文站的下游,距長興縣城12公里,集雨面積為235㎞2,主要功能集防洪、供水、旅游開發和改善水環境為一體,總庫容1.11億立方米。水庫樞紐由攔河壩、溢洪道、供水建筑物及放空洞等組成。工程總投資90361萬元。
河道治理
擴大攔路港、疏浚泖河、斜塘工程:位于蘇滬交接的青浦區境內,總投資7.23億元。工程為Ⅱ等工程,元蕩分流節制閘為2級建筑物,干河堤防、護岸及清水港泵閘為3級建筑物,各支河建筑物為4級建筑物;元蕩公路橋按一級公路橋設計,跨攔路港橋及防汛道路橋按四級公路橋設計;防汛道路為等外級公路(參照四級公路以上標準);攔路港航道等級為Ⅳ級。
防洪工程
太湖下游古有淞江(吳淞江)、東江、婁江三江泄水入江、入海。春秋吳國曾開浚蠡瀆、胥浦、黃浦。秦漢開始圍田墾殖,三國續有屯田,南北朝時圩田發展較快,部分地區已是低鄉田皆筑圩,足以御水,澇不為患。隋唐以后,東江、婁江相繼湮塞,逐步在東南和東北方向各形成36條港浦入海入江,洪澇泄路開始變化。唐元和二年(807年)開元和塘,自蘇州至常熟90里,導塘西高水入運;元和五年始筑吳江塘路,與古塘岸相接,有利于陸路通行和低田開發;太和元年至九年(827~835年),浚鹽鐵塘截東北高水。中唐以后,零星分散的圍田開始發展為規格成片的塘浦圩田,沿吳淞江北五里七里開一縱浦、七里十里開一橫塘,塘浦之土筑為堤岸,一河一浦皆有堰閘。吳越時期,鞏固完善塘浦圩田系統,并在吳淞江北浚青陽港及入江港浦,江南浚急水港、小官浦。
太湖河道
北宋初期,吳淞江開始淤塞,東南排水漸堵,太湖洪水經陽澄、淀泖腹部農田彌漫盈溢,然后入海;加之大面積拓墾荒地、圍墾造田而阻塞水路,塘浦大圩逐步分化為浜涇小圩,洪澇災害日趨頻繁。此后,雖多次裁治吳淞江,拓浚通江港浦、沿湖婁瀆,洪澇出路仍每況愈下。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開挖至和塘,導陽澄湖水入吳淞江。明永樂元年(1403年)實施“掣淞入瀏”,開范家浜,瀏河一度成為排水干河;不到半個世紀,范家浜又沖深擴大為黃浦江,洪澇出路有所緩解。明清兩代,多次浚治白茆、滸浦、七浦、瀏河等入江36浦,鞏固小圩體系,開挖圩內河網。民國時期,繼續疏浚白茆、七浦、瀏河等排水河道,建白茆閘,引進機電排水,但湖東水網洪澇合流、易洪易澇的狀況改變不大。建國后,湖西圩區整修圩堤,聯圩并圩,發展機電灌排,興修農田水利,并拓浚排水干河,沿江河道建閘控制,不斷提高排澇能力。1975年《江蘇省太湖湖西地區水利規劃》編制完成后,進一步按規劃要求拓浚排水干河,并于1978年在江邊諫壁建成抽水能力120立方米每秒的諫壁抽水站,減輕了北部平原向圩區排澇的壓力。
太湖
該地區主要排水干河的整治情況為:南河—南溪河,起自于淳溧交界,橫貫溧陽,于宜興市大浦入太湖,長87.5公里。1951年冬疏浚宜興護城河,1965年、1966年疏浚南河東段(南渡橋至宜溧交界處河段),1969年拓浚南河西段(河至南渡河段),1973年拓浚下壩至河段,1974年拓浚東氿至太湖河段等。中河—北溪河,西起溧陽縣慶豐鄉老鸛咀南河分水,東至宜興的西氿,全長45.5公里,于1976年拓浚溧陽境內(老鸛咀至楊巷橋)29公里。丹金溧漕河,北起江南運河七里橋,經丹陽、金壇兩市后,南達溧陽市城區與南河相接,全長66.9公里。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該河于1954年、1958年、1959年、1969年、1971年5次疏浚丹陽至金壇河段,1966年、1977年、1981年3次疏浚金壇至溧陽河段,并于1970年在丹陽、金壇兩縣交界處建丹金河閘1座。通濟河,上游從句容縣侖山水庫起到寶埝段,為山丘區的溪河,長33公里;下游進入圩區,從寶埝經直溪鎮后達丹金溧漕河,長36公里,建國后分期進行拓浚。丹陽、丹徒縣于1964年、1969年、1971年拓浚寶埝至三汊河段。金壇縣于1958年、1966年、1972年、1973年、1976年分5期拓浚三汊河至丹金溧漕河段。武進港(原稱戚墅港),位于武進東南地區,北起江南運河,南由蝴蝶浜入太湖,長29公里。1974年、1977年、1978年分3次全線拓浚。漕橋河,位于太湖、滆湖之間,東起太湖百瀆,經漕橋、馬莊、尖頭通滆湖,長22.3公里,1966年進行全線疏浚。殷村港(又稱太滆南運河),西起滆湖沙瀆港,經和橋鎮、陳橋后入太湖,長23公里,1975年全線拓浚。以上排水干河經多次治理,引排能力有較大提高,但湖西圩區還不能全面抗御十年一遇的澇情。
社會經濟
物產資源
據《太湖魚類志》記載,共有107種魚類,錄屬于14目25科74屬,其生態類型主要有三類:一是太湖定居性魚類,如鯉、鯽、鳊、魴、鮊、鱭和銀魚等;二是江海洄游性魚類,如鰻魚、鰣魚和東方鲀等;三是江湖洄游性魚類,如草、青、鰱和鳙魚等。由于受自然環境的改變以及人類經濟活動的干擾,尤其是上個世紀50~60年代沿江和沿湖大量閘壩的興建、60~70年代的“圍湖造田”以及破壞性漁具漁法的使用,致使洄游和半洄游性魚類以及沿岸帶產卵的定居性魚類資源數量減少,而湖泊敞水性低齡魚種群數量在人為繁殖保護措施下逐步增加,形成目前以刀鱭、銀魚等為主體和年變幅較大的太湖魚類資源格局。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現太湖的主要經濟魚類資源有鱭、銀魚、鮊、鯉、鯽、團頭魴、草魚、青魚、鰱、鳙、鰻、花魚骨、鯰、鱖、烏鱧、河川沙塘鱧和似刺鳊鮈等20余種。
地方特產
太湖珍珠既是珍貴的裝飾品,又是貴重的藥材。珍珠清熱解毒、性寒、味甘甜、潛陽,能鎮心安神、止咳化痰、明目止痛、收斂生肌、治療高血壓、老年支氣管炎,胃潰瘍等,是珍珠散、六神丸、小兒回春丹等20多種中成藥的重要成分之一。珍珠制品還有增進身體機能、促進新陳代謝、強化體質、延緩衰老等功能。
太湖蟹,生長于太湖水域,亦稱螃蟹,其背殼堅隆凹紋似虎色青黑,腹青白色,腹下有臍,雄尖雌團,內有硬毛。蟹系洄游性生物,每年秋冬,二齡蟹性腺成熟,便成群結隊順流東下,至江海交匯處的淺海中,繁殖而后終生。次年初夏,孵化后的蟹苗又逆流而上,返回至太湖水域落戶,經多次蛻殼,逐漸長大,次年便成大蟹。
文化傳說
據科學考證太湖真正面貌是一個海跡湖,地理上稱“瀉湖”。原來這里是一個大海灣,由于長江、錢塘江泥沙的沖積,長江三角洲不斷向東延伸,海灣因灣被泥沙淤積成的沙壩所封閉而形成了太湖,以后在河水和雨水的作用下,海水逐年淡化,于是就成了淡水湖。因此也有人說他是“海的兒子”。
還有一個歷史故事。據歷史記載,春秋末年,吳王夫差打敗了越王勾踐,越王被吳王困于會稽,俘至姑蘇,事奉夫差。后來范蠡獻計,把民間美女西施獻給了吳王夫差,使他朝歌夜舞,沉緬酒色,喪失斗志,終于使越王報仇雪恨,一舉打敗了吳國。“平吳霸越”之功,范蠡被封為上將軍。但范蠡知道,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是封建社會的一條歷史規律。勾踐這個人可與之共患難,不可與之共安樂,現在聲名至尊,功高蓋主,如不激流勇退,恐怕難以善終。從中原回來之后,范蠡就向勾踐說:“君王好好努力吧!請允許我從此辭去,以后不再進入越國了。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勾踐詫異:“你現在要離我而去,這是為什么?”勾踐說:“我聽說,做人臣的,君憂臣勞,君辱臣死。從前君王受辱于會稽,而我之所以不死,就是為了輔佐君王成就霸業,現在君王的事業已成,而我該接受在會稽使君受辱之罰了。”于是,范蠡悄然離開了越國。有人看見,范蠡攜帶著西施,駕著一葉扁舟,出三江,泛五湖而去,杳然不知所向。后來,經營產業,家資巨萬,成為富翁,世稱陶朱公,壽終正寢。對于范蠡的功成身退,終得善果,歷代的政治家和文人們感慨頗深,晚唐詩人汪遵寫了《五湖》一詩,對范蠡的深謀遠慮大加贊賞:“已立平吳霸越功,片帆高飏五湖風。不知戰國官榮者,誰似陶朱得始終?”